第05:新闻纵深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上海第八批援藏干部江孜联络小组的故事
2019年08月14日 星期三 出版 刊例 | 媒体介绍 | 项目推介 | 联系我们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精准扶贫 爱洒高原
——上海第八批援藏干部江孜联络小组的故事
  ■本报记者 李继成

  从东海之滨到青藏高原,浦东援藏干部带去的不仅仅是一个个落地生根的项目,更是理念的转变。江孜县委书记白玛说:“浦东来的干部,我们信任。”

  3年里,共编制实施项目93个,资金总量3.14亿元,直接帮助1万余人增收脱贫,当地贫困发生率由18%下降到0.3%;红河谷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成为西藏自治区唯一规模化的藏红花种植基地;教育卫生惠及1.2万多人,学前汉藏双语教学试点项目覆盖全县所有1500名幼儿园学生……这是由王高安、陆剑涛、王振、朱书敏、郭树宝、侯坤6人组成的上海第八批援藏干部江孜联络小组,三年援藏交出的成绩单中的一部分。

  海拔4100米的江孜县,联络小组成员在高原缺氧恶劣自然环境中,深入县直各部门和19个乡镇及村居,践行“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扶贫定扶质、扶贫须扶制”理念。三年援建,江孜联络小组的每一位成员在高原扶贫的道路上,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迹。

  海拔4700米有了大棚

  无论是投资建设藏红花种植基地,还是倒逼当地发展观念的转变,都是“传承援建江孜接力棒,做江孜人创江孜业谋江孜福”的初心体现。

  在海拔4700米的加克西乡多根村,一年四季没法种蔬菜,要吃蔬菜需要到路途遥远的江孜县城去买。如今,作为红河谷园区“1+19+X”辐射点之一,这里建起了蔬菜大棚,即便是在冬天,农牧民也能吃到新鲜的蔬菜。

  日喀则市江孜县是全国832个贫困县之一,全县约7万人口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有11352名。按照日喀则市统一部署,江孜将在2019年脱贫摘帽,任务十分艰巨。作为江孜县委常务副书记,王高安到达江孜后,毫不犹豫承担起了“脱贫攻坚”的重任。

  王高安介绍说,通过调研,江孜联络小组提炼出“1+2+2”援建工作思路:“1”就是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贯穿援建工作全过程的主线;“2”指以红河谷园区为核心、辐射乡镇村居的现代农牧业和以宗山城堡老街为核心、辐射帕拉庄园、紫金湿地的文化旅游业;另一个“2”是以义务教育均衡化验收为重点的教育事业和以藏医院和疾控中心建设为重点的卫生事业发展。

  这样的思路就是要帮助当地实现从“输血机制”到“造血机制”的转变,而转变的前提是必须转变贫困群众“等、靠、要”观念,变“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

  2017年的端午节,王高安去了卡堆乡,到各村宣传“通过政府支持,农牧民集资办合作社”的发展模式。一个月后,白定村党支部率先带领村民集资组建了合作社,购买了一台装载机,每月租金2.4万,在工地“捞金”,当年底,村民就有了分红,尝到了转变观念带来的甜头。加克西乡多根村的蔬菜大棚,也是通过成立合作社建立起来的。

  作为江孜县委常委、副县长的陆剑涛,至今清晰地记得调研走访时的一个场景——由于当地没有蔬菜,造成营养不良,一位带着一个孙子的老奶奶,手指都无法伸直,家里只剩一些土豆。

  “当时觉得自己肩上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就是要尽力提升当地人的生活质量。”陆剑涛说。

  2017年底,加克西乡办起了合作社,从未学过设计的陆剑涛几经努力,为多个村设计了两个总面积500平方米的半地下室大棚。大棚三分之二在地下,里面还设有一口井,夏天把雪山上的水引入井内,即使冬天气温零下20几度,井里的水也不会结冰,可以用来浇菜,保证了村民一年四季有新鲜的蔬菜吃。

  在日朗乡驻乡期间,陆剑涛发现当地的藏鸡蛋很有市场,批发价每个3元,但一直没有品牌,村民们也不知道如何拓展市场。陆剑涛想到了家庭式藏鸡养殖,通过将援建资金、产业项目和建档立卡贫困户之间的利益联结起来的机制,以“日朗模式”在江孜县复制推广。

  对于江孜的发展来说,更需要高附加值的产业。在红河谷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二期建设中,经过陆剑涛和同事们的不懈努力,江孜建成了西藏自治区唯一规模化的藏红花种植基地。

  2017年,第一批46万株藏红花顺利开花,结束了西藏不产藏红花的历史。2018年,江孜县新建130亩种植基地,江孜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藏红花规模化种植基地。到2018年底,红河谷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累计带动了791名贫困农牧民灵活就业,人均增收达到1500元。

  2016年进藏之初,江孜小组就提出了“传承援建江孜接力棒,做江孜人创江孜业谋江孜福”的初心。

  三年后,王高安不忘初心,用“继承、发展、展望”6个字概括3年的援藏过程。

  “通过一批批援藏干部播撒先进理念的种子,相信总有一天西藏会跨越现有的发展阶段,赶上全国发展的脚步与节奏,一起前进。” 王高安表示。

  缺氧不缺精神

  援藏既要与自然环境抗争,也要克服身体的各种不适。但援藏干部工作标准不因海拔高而降低,工作热情也不因氧气缺而减少。

  从4月份到10月份,西藏适合工程施工的时间一年中只有6个月,这让分管项目建设的江孜县住建局副局长朱书敏明显感到来自时间的压力。

  援藏三年,朱书敏几乎天天到工地蹲守,攀爬脚手架检查屋面防水,钻进工棚检查安全施工情况,亲自验收、严格比对图纸……针对援建项目数量多、战线长的特点,朱书敏经过调研定下了缜密的工作思路:严格项目程序,狠抓工程质量,落实施工制度,开展“大比武·红黑榜”活动,示范引领、以点带面,促进江孜住房和城乡建设水平上台阶。

  “援建项目中的民生类工程,对提高当地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意义重大。”朱书敏说,比如农村饮水改造,因此,即便是偏远地区施工不易,也要覆盖。

  农牧民的饮水一是靠打深井,二是截潜流,即把地表水集中到一个集水池中,再通过管道通到村民家里。热龙乡海拔5500多米,因为地质原因,打不了深井,村民需要到河里背水。而当地冻土层又有1.8米厚,这意味着自来水管道必须深埋1.8米以下,总共要埋9公里长。每次去工程现场,车开不上去,朱书敏就一步步走上去,缺氧、嘴唇发紫、头痛……克服身体极限。

  2018年热龙乡的饮水工程完成后,惠及了200多户村民及学校、乡政府等单位,一年四季不愁用水。当地群众在水龙头上扎起哈达,庆祝工程竣工。

  “按照西藏自治区的要求,每个乡要有一个深水井,而江孜全县19个乡目前有100多个深水井,其中有一个乡就有22个深水井, 自来水100%到村,98%以上到户。”朱书敏说。

  朱书敏紧盯着项目的实施,而作为江孜县发改委副主任的王振,则是分管着规划、计划、立项等项目的前期工作,而且还要兼顾项目的推进,收尾,考核。

  做好科学合理的项目计划和确保资金保障及时到位,是王振的主要职责。江孜援藏项目点多面广。为了“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实现扶贫效益,王振细致调研、精准把握、认真编制项目计划。他坚持“抓铁有痕”,严格抓各项手续办理,保障在项目前期杜绝不合规隐患;在项目的推进过程中,完善项目“月会制度”,及时沟通协调,确保项目进度报送和资金拨付及时到位;组织人才交流培训,促进各方沟通协调,确保项目顺利进行。其中,“周会制度”的做法,打破了当地“月例会都没有”的惯例,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但别人不知道的是,刚到江孜不久,王振就患了高血红蛋白症,高原反应很厉害,最后他做了红细胞单采的专门治疗,通过抽血到体外的血液成份分离机进行离心分离以减少红细胞的数量,缓解身体压力。

  不仅是高原反应,还有强烈的紫外线,让人不得不一年四季长裤长袖,还要带上帽子。“回到上海后,36度的天气里,太阳底下还是感到很温柔。”王振笑着说。

  留下带不走的队伍

  三年援藏路,一生江孜情。援藏干部给当地留下了带不走的医疗队,也留下了带不走的双语课本,更留下了对江孜的爱与付出。

  3年来超过10%的援建资金投入到江孜的医疗建设,总量4000多万元,创下了历次援藏的新高。而江孜县人民医院成为了西藏第一个国家级现代化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也成为西藏唯一一个县级的包虫病治疗地点医院。对于日喀则市江孜县卫健委副主任、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江孜县人民医院院长的侯坤来说,“将包虫消灭到底”是进藏之后的一个重点目标。

  2017年4月的一天下午,侯坤刚做完一台手术,出来喝水时,看到一个病人捂着肚子进来。侯坤立即安排病人做CT,发现病人包虫病的包囊破了,流到胆总管,引发急性胆管炎,有生病危险。病人迅速被推进手术室。手术当天从下午5点半到晚上11点多。

  “手术做好后,人觉得像瘫了一样,浑身感到特别冷。”侯坤说。

  侯坤还将很大一部分精力投入医院的规范管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在他的带领下,江孜县人民医院从原先单一的外科、内科发展为外科、骨科、泌尿外科、急诊科、呼吸科、心血科和神经内分泌科等门类齐全的医疗体系,还每年安排两批骨干医生到浦东人民医院进修培训。

  “疾病重症两个医生、两个护士长,腹腔镜手术的医生两个……”侯坤如数家珍,“现在腹腔镜手术已经不要我上台了,当地医院的医生就能胜任,能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也正是我们所希望的。” 而侯坤也在当地被亲切地称为“安吉拉”(藏语中“白衣天使”的意思)。

  “走好自己的援藏路,就是要让西藏的孩子有更好的路。”这是担任日喀则市江孜县教育局副局长、江孜闵行中学校长郭树宝的心声。

  刚到江孜没多久,郭树宝发现,学校的班会课上,有一半的时间,要么是学生自习,要么是老师布置作业,班会课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这让郭树宝萌发了编写一本双语德育教材的念头。

  在同事的支持下,郭树宝召集了一批在历史、人文、地理、藏语领域有特长的老师,开始编写西藏自治区首套乡土德育双语读本——《美丽江孜》。2017年初步完成后,该读本又经过20多次修改,其间还请来多批次的专家为这本教材进行把关,2018年11月份,读本面向全县中小学正式出版发行。

  同时,在郭树宝的推动下,中小学生德育基地——江孜教育博物馆建立起来,成为西藏自治区首座教育博物馆。

  同时,在教学管理上,郭树宝也注重创新:推动名师评选工程、信息化教学,制定创新奖项以调动教师积极性,制订严格制度整顿不规范教学行为……不断为江孜教育事业“造血”,促进了江孜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

  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3年时间,上海第八批援藏干部江孜联络小组的每一位成员用自己无悔的付出赢得了信任和尊敬。用江孜县委书记白玛的话说:“第八批江孜联络小组参与的领域,效率高,成效实。浦东派来的干部我信任,放心。”

  ①上海第八批援藏江孜小组组长王高安(左2)与上海市援藏联络组翁轶丛(右2)在江孜县紫金乡调研规划扶贫项目。

  ②藏红花终于姓“藏”,江孜藏红花种植辐射到了日朗乡等边远乡镇,农牧民收获藏红花后露出灿烂的笑容。

  ③上海第八批援藏干部江孜联络小组与当地人的合影。

  □上海第八批援藏干部江孜联络小组 供图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经济
   第04版:财经
   第05版:新闻纵深
   第06版:浦东
   第07版:漫画
   第08版:专版
精准扶贫 爱洒高原
浦东时报新闻纵深05精准扶贫 爱洒高原 2019-08-14 2 2019年08月14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