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要闻3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0年03月27日 星期五 出版 刊例 | 媒体介绍 | 项目推介 | 联系我们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浦东新区科技创新中心核心承载区功能优势倍增行动方案
(2020-2025年)
倍增计划和任务
  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四个放在”和对浦东“三个在于”的定位要求,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关于支持浦东新区改革开放再出发 实现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全力增强浦东新区在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的核心功能,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驱动作用,聚焦于2025年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的总目标,全力推动浦东在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全国前列,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总体要求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领域,聚焦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强化科技创新的前瞻布局;构建完善从基础研究到共性技术研究再到成果转化的完整创新链,加速产业升级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提高科技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推动产业和产品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争取把浦东建设成为全球范围内科技创新资源最集聚、创新转化机制最灵活、创新创业生态最活跃、科创产业融合最紧密的科技策源和创新发展高地,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科技创新资源最集聚:推动全球领先大科学设施、科研院所、各类研发中心、高端创新人才集聚,强化基础性、前瞻性和引领性的科学研究保障,打造全球创新资源的“强磁场”。

  创新转化机制最灵活:聚焦六大硬核产业,构建形成多层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扩大需求导向的科技创新转化机制改革,打造灵活高效的科技创新机制机制。

  创新创业生态最活跃:加快科技创新孵化载体能级提升,鼓励重点企业开放创新平台建设,推动各类创新主体融通发展,打造多元发展、开放协同的创新创业生态。

  科创产业融合最紧密:做大做强重点科技企业,构建硬核产业专业化创新集群,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融合发展,推动科技创新真正成为产业转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

  到202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高水平研究机构、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实现倍增,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争取实现4倍增,力争科创中心核心功能基本完备,支撑浦东总体倍增目标的实现。

  科创功能倍增“六大”计划

  科学发现功能倍增,把准世界科技前沿新方向

  科创策源功能倍增,打造科学设施集聚新高地

  创新主体功能倍增,构建科研协同创新新体系

  创新转化功能倍增,培育关键核心技术新成果

  科创孵化功能倍增,打造高能企业培育新优势

  产创融合功能倍增,孕育硬核产业集群新动能

  科学发现功能倍增 把准世界科技前沿新方向

  科学发现功能倍增计划

  主要目标:在信息技术、物理学、生命科学、资源环境与海洋等4大领域寻求突破,争取在光子科学、量子科学、脑与类脑智能、结构生物学、天体物理、高能物理、深海探测等基础性、战略性前沿细分领域,产生有世界影响力的科学发现。

  主要项目:1.推动量子计算、脑与类脑智能、纳微电子、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研究;2.加快光子科学、物质科学及空间技术等物理学研究;3.促进结构生物学、国际人类表型组、新药研发等生命科学研究;4.加强深海观测、燃气轮机、极地研究等资源环境与海洋研究。

  1.目标

  (1)2025年目标

  以首创“科学发现”为使命担当和历史责任,筑牢基础研究根基,争取在量子科学、脑与类脑智能、结构生物学、天体物理、高能物理、深海探测等基础性、战略性前沿领域,产生有世界影响力的科学发现,实现上述基础科学领域“领跑”或者“并跑”。

  (2)2020年目标

  推动争取上述领域能力建设、人才集聚和保障设施建设,争取发表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部分领域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实现零的突破。

  2.任务

  发挥浦东大科学设施、科研院所、高端科技人才集聚优势,开展重大、前沿科学研究,实现创新突破。

  (1)信息技术

  一是量子计算。研制面向全天时、高速率的中高轨量子卫星;研究光量子计算、超导量子计算;实现拓扑超导体制备、拓扑超导体纳米结构加工、马约拉纳费米子的探测与操控;量子通信网络与安全研究;研制出超导量子通信器件、光与冷原子量子精密测量、量子计算材料与器件等。

  二是脑与类脑智能。聚焦脑科学与类脑智能交叉前沿,以脑学习、记忆、情感、决策等多信息反馈处理机制的神经科学研究为基础,发展类脑学习理论和方法,围绕类脑计算机系统、认知神经网络、认知障碍性疾病等方向,构建多模态脑影像,高性能计算、类脑芯片,机器人智能实现等类脑智能核心试验平台。

  三是纳微电子。深化半浮栅晶体管研究,开展5nm及以下集成电路共性技术研发(超前两代布局),促进全球尖端集成电路技术创新链中实现重大突破,加快太赫兹芯片设计高性能仿真与计算等前沿领域研究和创新成果应用。

  四是人工智能。围绕“计算+”基础理论构建,聚焦大规模计算和高性能计算中的前沿数学问题,并与化学、生物学、材料学、工程学、金融学等交叉融合,聚焦大规模计算和高性能计算中的前沿数学问题,发展新一代机器学习、神经网络、深度学习、量子计算等先进智能计算技术和工具。

  (2)物理学

  一是光子科学。通过10纳米级超高空间分辨能力、100皮秒级超快时间分辨能力、ppb(十亿分之一浓度)级超高灵敏度元素分析能力,通过10拍瓦激光系统以及重复频率的1拍瓦激光系统产生高亮度超短脉冲高能光子与粒子束,支撑多学科研究。

  二是高能物理。围绕暗物质特性、新型费米子态、中微子、超快亚原子、冷原子、超快化学与大分子动力学、极端条件材料、超导材料、极化材料等开展物质科学研究,认知更深层次的微观世界中物质的结构、性质。

  三是天体物理。围绕实验室天体物理、宇宙大尺度结构、星系与星系团、新原理加速、轴子的产生等领域开展研究,努力建设好暗物质与中微子、实验室天体物理等重要基础实验平台,并积极筹划和培育国际合作大科学计划。

  (3)生命科学

  一是结构生物学。解析蛋白质晶体结构,研究染色质结构与功能的调控、跨膜分子信息传递、非编码RNA、高致病病毒蛋白入侵细胞的分子机制、植物受体激酶以及膜锚定蛋白的结构功能研究、解析植物光合膜蛋白结构以及结构生物学新技术和方法研究等。

  二是国际人类表型组。建立人体表型组标准化技术体系及执行标准、测量行业规范及技术标准;细致描绘代表人群的跨时空、跨尺度、多维度的人类表型组参比图谱(国际首发);建立中国健康人群、疾病人群和特殊才能人群表型组数据库,支持百万级数据条的记录、保存与管理及百万级的知识关联。

  三是合成生物学。促进生物学、工程学、化学和信息技术交叉研究,设计和建造新的生物学配件、设备和系统,构建遗传密码,利用合成的遗传因子构建新的生物体,重新设计尚存的自然生物学系统。

  (4)资源环境与海洋

  一是深海探测。对东海从海底到海面全方位协同观测,深入理解人类活动影响下海陆相互作用的物质交换和生态环境效应,探索海洋多尺度动力过程与物质搬运,研究海洋上层与深部的生物地球化学耦合等海洋碳循环过程,探查海底深部地震与海底流体运移,获取深海远程水下声信息传输机理等海洋信息。

  二是燃气轮机。加强自主可控研究,包括高效低碳燃机轮机动力系统总体结构设计和总体性能技术研究、高负荷高效率多级轴流式压气机设计、灵活燃料低污染燃烧室设计、高温透平气动及叶片冷却设计等。

  三是极地研究。在极地考察的科学积累和发展形成的重点学科基础上,重点开展极地雪冰与海洋环境、极区电离层-磁层耦合与空间天气、极地生态环境及其生命过程、极地科学基础平台技术等4个领域的研究。

  科创策源功能倍增 打造科学设施集聚新高地

  科创策源功能倍增计划

  主要目标:在张江科学城内,打造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综合能力最强的先进光子科学中心,建成大科学设施10个。

  主要项目:1.依托上海光源、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超强超短激光装置等,形成先进光子科学中心;2.加快推进大科学设施建设,加强服务保障;3.组建大科学设施管理中心。

  1.目标

  (1)2025年目标

  落实国家战略,谋划百年大计,占据创新源头,布局大科学装置,为基础性、前瞻性和引领性的科学研究提供保障。建成大科学设施10个,其中张江建成大科学设施数量达到8个,在张江科学城形成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综合能力最强的先进光子科学中心。

  (2)2020年目标

  新增建成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活细胞成像平台等,建成大科学设施达到6家,光子大科学中心初步形成。

  2.任务

  (1)到2025年的重大举措

  一是建成先进光子科学中心。依托上海光源、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超强超短激光装置等,形成先进光子科学中心,可用于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信息科学、凝聚态物理、原子分子物理、团簇物理、化学、医学、药学、地质学等多学科的前沿基础研究,以及微电子、医药、石油、化工、生物工程、医疗诊断和微加工等高技术的开发应用的实验研究。

  二是建成大科学设施10个。在已建成的上海光源、国家蛋白质中心(上海)基础上,继续推动上海光源二期、超强超短激光装置、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试验装置、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用户装置、活细胞成像平台、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海底科学观测网、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等项目建成。逐步形成囊括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学科实验室、研究平台等的世界一流大科学设施群,产出率全球领先。

  三是探索多元化主体投资科学设施。拓展多种形式创新合作,引导社会力量增加投入,探索外资机构、国有企业、民营领军企业等投资或合作建设基础科学设施,拓展科技设施建设的资源渠道,提升多样性和灵活性。

  四是组建大科学设施管理中心。坚持面向全球开放共享、协同创新,建立科学有效的大科学设施开放运行管理机制,采取“政府所有、委托运营、开放共享”的运营管理机制。

  (2)2020年工作计划

  一是建成大科学设施达到6个。全力服务保障超强超短激光装置和活细胞成像装置建成投用。

  二是加快推进在建项目建设。包括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光源二期建设,率先形成全球种类最多、综合能力最强的光子科学大科学设施群。

  三是全力推进临港大科学设施建设。包括海底科学观测网、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等项目,确保早日建成,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创新主体功能倍增 构建科研协同创新新体系

  创新主体功能倍增计划

  主要目标: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国家实验室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前沿布局领域参与建设1家国家实验室,争取布局新型研发机构4家,搭建全球高端人才集聚平台,院士工作站发展到60家,评选资助市(区)首席技师、技能大师工作室400人(个)。

  主要项目:1.加快推动张江实验室建设,积极争取将张江实验室尽早纳入国家实验室序列;2.持续推动上海科技大学建设,加快浙江大学上海研究院、上海处理器技术创新中心等项目落地;3.汇聚全球顶尖科学大师,创造条件集聚更多创新人才。

  1.目标

  (1)2025年目标

  推动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国家实验室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前沿布局领域参与建设1家国家实验室,争取布局新型研发机构4家。搭建全球高端人才集聚平台,院士工作站发展到60家,评选资助市(区)首席技师、技能大师工作室400人(个)。

  (2)2020年目标

  到2020年,基本形成科创中心核心功能区框架,持续推进张江实验室尽早纳入国家实验室序列,争取新型研发机构达到2家,浙江大学上海研究院等项目落地。张江科学城建成全球科创人才集聚高地,累计引进培养500名国家级、市级、区级各类高层次人才,院士工作站发展到47家,评选资助市(区)首席技师、技能大师工作室210人(个)。

  2.任务

  (1)到2025年的重大举措

  一是全力筹备国家实验室。围绕生命科学、天体物理、高能物理、微纳电子、脑与类脑智能、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推动基础性、前瞻性、引领性的科学探究,以最高标准全力建设张江实验室。支持张江实验室运营管理模式国际接轨,组建市场化、专业化的运营管理团队,优化批复和调整流程,建立容错机制,全力争取国家实验室落地。打造世界级前沿科学研究集聚地,努力产出一批世界级学术新思想和科学新发现,孕育一批引领未来科学发展新方向的萌芽。

  二是集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研究机构。推动上海科技大学建设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创新型、研究型大学。加快建成复旦张江国际创新中心、李政道研究所、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张江药物实验室、上海交大张江科学园、上海量子科学研究中心等一批重点研究机构。积极对接国际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国内一流大学、研究机构或创新中心,形成有效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体系。

  三是汇聚全球顶尖科学大师和创新人才。建设全球领先的科学实验室,依托高水平机构集群优势,引进海外顶尖科研机构、科研领军人物和一流团队。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积极争取更大的政策突破,探索适合科学家的人才集聚、激励制度,打造更灵活、可流动、开放的科研体制,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球高端人才制度体系,源源不断吸纳全球顶尖科技创新人才。

  四是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基础作用。持续引进世界500强的研发中心,鼓励跨国公司和研发机构在新区建立更多高层次研发中心和创新基地。持续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大中小企业、高校院所、普通创客融通创新和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提升创新整体效能。利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审核权下放机遇,全力加快集聚和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在重点产业核心技术领域培养一批独角兽和上市企业等高科技龙头,夯实科技创新主体基础。

  (2)2020年工作计划

  一是持续建设、引进高水平研究机构。争取国家支持,推动张江实验室尽早纳入国家实验室序列。推动上海科技大学、张江药物实验室、李政道研究所、量子信息技术协同创新平台、复旦大学微纳电子与量子科技融合创新中心等高水平研究机构建设。

  二是坚定培育科技创新企业。落实科技发展基金、小微双创政策等专项资金,继续坚定不移地培育和扶持中小微企业。建立从创新创业大赛参赛企业—科技小微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独角兽企业—科创板上市企业的全生命周期的科技创新企业成长培育机制。

  三是持续优化人才环境。坚持先行先试、品质服务和功能提升,不断保持人才政策制度持续领先。推进外籍高层次人才永居申办便利化,完善特殊人才引进落户推荐机制,优化博士后和留学人员创新创业扶持机制,争取非上海生源大学生落户受理权等下放。聚焦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建立更多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搭建与企业需求供给平台。

  四是加快重点区域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集聚。优化人才政策,支持科学城科创单位引进高端人才。加快张江人才公寓建设,扩大乡村人才公寓试点,探索与市场化人才公寓运营主体合作,多措并举筹措人才安居房源。建设多层次、多渠道住房保障服务体系,强化对青年人才的吸引力,形成可持续的梯度人才结构。

  创新转化功能倍增 培育关键核心技术新成果

  创新转化功能倍增计划

  主要目标:聚焦卡脖子环节和共性技术领域,加速产业升级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全区市级以上科技公共服务平台达到250家以上,新上市一类新药10个。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55件。

  主要项目:1、推动国内第一家生物医药制造业国家创新中心落户,加快人工智能、民用航天服务平台建设;2、争取太赫兹功能型平台启动建设;3、深化中国(浦东)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功能建设,完善集快速授权、快速确权、快速维权为一体的协调联动机制。

  1.目标

  (1)2025年目标

  聚焦卡脖子环节和共性技术领域,紧扣经济发展和民生急需,把准科技创新的着力点,加速产业升级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全区市级以上科技公共服务平台达到250家以上,新上市一类新药10个。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55件。

  (2)2020年目标

  推动4个在建的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出成效,争取新建太赫兹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市级以上科技公共服务平台达到200家以上,新上市一类新药3-5个。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85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额达到3.6亿元。

  2.任务

  (1)到2025年的重大举措

  一是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明确科技投入和平台建设重点方向。在集成电路的高端芯片设计、关键器件开发、先进特色制造工艺、核心装备、关键材料领域,生物医药的高端医疗器械、重大生物制品领域,大飞机的复合材料风扇叶片、航电技术领域,新能源汽车锂电池、高SOC/SOH精度BMS领域,智能网联车的毫米波雷达、车载激光雷达、C-V2X通信终端领域等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突破技术瓶颈。数字孪生、生物芯片、深度神经网络、AI PAAS、量子计算、区块链等前沿核心加强技术攻关。

  二是关注前瞻领域,引进和布局相关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生物医药方面推动国内第一家生物医药制造业国家创新中心落户,在细胞治疗、基因编辑等领域布局生物医药平台。人工智能方面加快产业评估中心、测评技术服务、算力、行业数据应用、海量训练资源库等平台建设。民用航空方面,推动创新平台、航空电子和航空发动机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民机新材料应用与产品试验验证平台等落地。

  三是推动多层级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国家、上海市和新区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业技术服务平台、科技创新券服务机构等多层级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引入各类专业化、市场化的科技服务单位等社会力量,拓展优质服务资源,促进创新要素的高效流动,惠及更多中小微企业。

  四是完善知识产权服务链条。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的全链条。提升中国(浦东)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功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知识产权服务,利用快速审查功能优势,促进更多企业达到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相关标准。依托自贸区版权服务中心和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深化版权公共服务创新试点,推动知识产权跨境交易。

  五是加快知识产权监管和服务再升级。打造知识产权大数据智能应用管理系统,推动知识产权领域信用、风险、分类、动态监管应用。加强知识产权竞争态势的监测与研判。为浦东重点产业及与卡脖子技术相关的重点企业及时提供预警和引导。强化专利导航与主导产业精准对接,激发成果转化活力,释放成果转化潜能。

  (2)2020年工作计划

  一是推进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建设。争取太赫兹功能型平台启动建设,推动正在建设的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功能型平台早出成效,提升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打造成为新技术的策源地,连接产业界和学术界的桥梁。

  二是做强科技创新券平台。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券平台的服务内容,提升服务功能。推动更多机构入驻,开发满足企业个性化需求的“定制化服务”模式。推动更多企业享受科技创新券政策,结合区域内公共服务平台创新资源,充分运用科技创新券的撬动平台,进一步深化区域内技术交易和转换。

  三是加强技术交易合同管理工作。完善技术交易合同规范管理,落实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制度。加强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的宣传力度,增加政策知晓度。强化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技术合同认定业务水平。

  四是充分运用快审机制推动重点领域创新型企业获得知识产权。鼓励外资企业充分利用新区知识产权服务系统,加快知识产权审查速度,实现研发创新成果的溢出。推动符合条件的创新型企业获得知识产权、提升知识产权质量,支撑浦东高企倍增目标的实现。

  五是深化中国(浦东)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功能建设。完善集快速授权、快速确权、快速维权为一体的协调联动机制,健全完善源头保护、审查确权、行政执法、纠纷化解、专业运营等全链条保护体系,为社会公众提供更便捷、高效、低成本的维权渠道。

  科创孵化功能倍增 打造高能企业培育新优势

  科创孵化功能倍增计划

  主要目标: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科创需求,从总体上谋划建设世界级的科创空间版图,集聚头部企业创新中心不低于20家,创新型孵化器200家,科技企业加速器10家。

  主要项目:1.推动华为5G创新中心落地,推动上汽联创项目落地,争取阿里云创新中心-宝马联合创新基地项目落地;2.推动孵化载体建设,优化绩效评价条件及方式,做好服务管理,启动退出机制;3.建立加速器推动机制,鼓励多形式加速服务模式探索。

  1.目标

  (1)2025年目标

  在浦东2035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框架下,从总体上谋划建设世界级的科创空间版图,打造全球科创的策源地,构建多层次、开放型的创新生态,推动以集成电路设计和人工智能技术为支撑的产业融合创新体系。集聚头部企业创新中心不低于20家,创新型孵化器200家,科技企业加速器10家。

  (2)2020年目标

  集聚头部企业创新中心不低于10家,创新型孵化器170家,科技企业加速器4家。推动有条件的产业园区打造孵化器、加速器,推动头部企业创新中心为创新企业赋能、互能。

  2.任务

  (1)到2025年的重大举措

  一是构建多层次的开放创新生态。支持开放性创新,第一层是鼓励大企业为主体的开放式创新点建设,支持微软、阿里巴巴等为代表的头部企业建立创新平台、打造自身创新生态;第二层是建立多点联动的创新链,依托浦东六大硬核产业,打造集群式创新平台(如人工智能岛、金桥智能网联汽车电子平台),头部企业互相加入对方的创新链,推动集团化、组织化创新,形成中国最高水平的核心技术高地和创新链集群;第三层是打造互融互通的创新面,强化不同产业的融通赋能,顺应产业融合对创新的要求,集中力量提升集成电路设计能力和人工智能技术,发挥对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医疗器械、飞机制造等领域的底部支撑作用。最终打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生态极为丰富、互相予以支撑的创新格局,以此吸引集聚高端人才,形成最具活力的创新企业集群。

  二是打造大中小融通发展的创新格局。发挥浦东创新生态优势,推动各类创新主体在浦东融通发展,形成高端研究机构引领技术创新、大企业开放创新平台、小企业释放创新创业活力、中介服务机构推动资源对接、NGO组织助力发展、政府不断提升服务水平的良好态势。打造大中小企业信息、资源、能力、品牌对接的渠道,加速形成大中小企业共创共享、良性共生和多元发展的深度协同发展模式。

  三是推动头部企业创新中心精准化引进、集群化发展、全球化布局。发挥浦东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集聚优势,建立头部企业引领的开放实验室、创新平台、孵化加速平台,推动大企业打造垂直领域创新生态,集聚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中心,到2025年计划引进头部企业创新中心不低于20家,赋能企业不低于800家。鼓励本土头部企业赴海外设立创新中心,利用全球创新资源优势,开展人才、技术引进,推动海外前沿科技成果在浦东落地转化。

  四是加快建立、优化创新创业载体间有效衔接机制。根据科技企业梯度发展需求,进一步明确加速器与孵化器,加速器与产业园区之间服务功能界限,建立加速企业入驻及毕业的浦东标准。鼓励孵化器毕业企业入驻加速器,探索孵化器与加速器共服共享机制,促进“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园区”环环相扣、错位支持的生态服务链有序运转。

  五是推动孵化器品质提升,加快加速器建设。推动孵化器专业化、国际化、品牌化建设,细分领域头部企业建设孵化器,支持孵化器搭建技术服务平台,鼓励孵化主体发挥资源优势实现资本赋能、渠道赋能、技术赋能。支持专业园区、头部企业及各类孵化载体建设科技企业加速器,推动加速器专业化、产业化、多元化发展,对具有实体空间、虚拟服务模式等不同类型加速器按照不同的绩效评价标准予以引导。

  (2)2020年工作计划

  一是支持头部企业创新中心建设。落实人工智能大会区政府与头部企业签约精神,推动华为5G创新中心落地,加速5G研发成果转化;推动上汽联创项目落地,打造智能网联汽车平台;争取阿里云创新中心-宝马联合创新基地项目落地。以上述项目为依托,在金桥打造智能网联汽车的开放平台。推动微软人工智能实验室、强生JLAB等头部企业创新中心实现溢出效应。

  二是在孵化载体提质增效上形成突破。根据创新型孵化器绩效评价结果,开展深度调研,进一步优化绩效评价标准及支持方式。持续开展宣传辅导工作,推动孵化载体建设,做好服务管理,启动退出机制,进一步提升规范化、高质量发展水平。

  三是全力推动加速器建设。建立加速器推动机制,鼓励多形式加速模式探索,支持头部企业、产业园区以及孵化器建设加速器。加快完善浦东加速器的认定标准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通过加速营、创业营等方式引进优质企业、服务浦东企业成长的机构,根据服务成效予以奖励。着力打造加速器典型范例,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指导。推动加速器作为招商主体,发挥针对细分领域精准招商的作用。

  四是推动孵化器、加速器和产业园区对接。加强与相关国资平台、开发公司沟通,围绕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重点产业规划专业化的产业园区,瞄准产业、联动孵化、加速载体,开展精准招商,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依托“互联网+”手段,打造“线上+线下”的集成式、便捷化、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平台,为企业持续成长提供保障。

  产创融合功能倍增 孕育硬核产业集群新动能

  产创融合功能倍增计划

  主要目标:以硬核产业迭代为方向,推动各类创新主体支撑当前硬核产业创新发展,加强对未来硬核产业的孵化和培育,实现“钱变纸-纸变钱”的“科技-产业大循环”。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8000家,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1000家。

  主要项目: 1.发挥自主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审核权的优势,推动高企集聚培育;2.优化产学研专项,推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开展产业链协同创新;3.推动产创中心建设,打造浦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新型平台。

  1.目标

  (1)2025年目标

  以“提高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为根本原则,以硬核产业迭代为方向,推动各类创新主体支撑当前硬核产业创新发展。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8000家,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1000家。

  (2)2020年目标

  争取2020年,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4000家,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580家、科创板上市企业18家。

  2.任务

  (1)到2025年的重大举措

  一是打造“研发+制造”总部。一方面,探索引进研发型总部,推动现行研发中心升级,以研发带结算,以研发带管理,以研发带总部功能。另一方面,推动发展制造业总部,依托总部强大研发能力,鼓励硬核科技在浦东落地生根,对于委托外地生产,则探索税收、利润合理分成机制。

  二是持续培育、壮大硬核领域企业。推动科技创新引领硬核产业发展,进一步提升产业中六大硬核产业的比重,尤其要提升六大硬核产业在高企中的比重,在空间拓展、专项资金、项目建设、市场拓展、政府采购等方面加强支持六大产业发展,发挥硬核企业创新策源和辐射带动作用,带动区域整体经济密度提升。

  三是构建硬核产业专业化创新集群。推动集成电路设计园、人工智能岛、细胞产业园、创新药基地、张江机器人谷、金桥机器人产业园、金桥智能网联汽车集群等专业化创新集群建设,打造集聚研发资源和创新人才的开放创新赋能平台。推动加速器建设以及加速器和创新集群联动,打造孵化—加速—创新集群链条,推动优质企业成长和创新产能释放,提升科创对产业贡献度。

  四是深化推动产学研合作。围绕六大硬核重点产业,推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鼓励企业与研发机构、高等院校及其他组织建立研究开发平台、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创新联盟,共同开展研究开发、成果应用与推广、标准研究与制定,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成效,提升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成效。

  五是开拓创新成果“首用”机制。善用制度创新,持续推动创新产品通过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上市。加强应用示范,推动5G、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深度应用,在航空航天、汽车、海工等领域试点示范智能制造新模式,推进临港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金桥5G/V2X试验场规划建设。推动人工智能先导区建设,建设揭榜挂帅“中国赛道”和16个重点场景。

  (2)2020年工作计划

  一是鼓励优质科创项目在浦东转化为企业。继续发挥好创新创业大赛平台作用,加强组织协调能力,提升平台的质量能级,推动更多企业参加,推动更多优质创新创业项目在浦东落地,对新区创新创业体系形成有力支撑,为浦东科创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

  二是加快完善高企培育和认定机制。结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事权下放机遇,与张江、临港、金桥、外高桥保税区联动,与街镇、园区、集团公司开展联合宣传与精准服务,分层落实新区高企增长目标任务。定期梳理服务过程中的潜在高新技术企业,形成重点跟踪服务企业名单,将名单按区域分派,切实形成完善的高企培育和认定机制。

  三是优化产学研专项。深化科技发展基金产学研专项,聚焦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等领域一批具有技术引领性、创新性的研发项目,优选一批高能级项目合作单位,推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开展产业链协同创新,以政府财政资金投入撬动大量社会研发投入,形成科技引领、创新协同、资源集聚、人才培育的高质量产业发展体系。

  四是推动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推动以项目法人制为特征的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建立更有效的科技成果的转化机制,打造浦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新型平台。充分发挥平台作用,推动产学研紧密结合,发挥人才、技术、项目、资本、信息有机整合的优势,让更多优质科技成果在浦东产业化。(内容有删节)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1
   第03版:经济
   第04版:要闻2
   第05版:要闻3
   第06版:浦东
   第07版:广告
   第08版:天下
浦东新区科技创新中心核心承载区功能优势倍增行动方案
浦东时报要闻305浦东新区科技创新中心核心承载区功能优势倍增行动方案 2020-03-27 2 2020年03月2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