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诗欢 符佳
杨珍莹 曹之光
1月9日,出席政协浦东新区七届四次会议的委员,分组讨论政府工作报告。委员们一致认为,过去一年新区政府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成绩来之不易。
过去一年,浦东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平稳、稳中有进、进中提质,积极因素累积增多。来自市场监管部门的苏国平委员特别留意到,有5个1类新药、9个三类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上市。“数据成绩沉甸甸的,围绕国家战略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取得了扎实的成绩,这是区委、区政府围绕三大先导产业聚力发力的成果。”
东方枢纽上海东站加快建设,机场联络线开通运营等内容,被政府工作报告列入2024年工作成果。这些项目许多都在祝桥镇范围内。“这对祝桥镇的发展起到极大推动作用,但老城区现状与建设中的项目存在着很大差距。”董建平委员建议,政协可以进一步关注、推动旧城改造以及基础设施配套,完善“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
委员们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和优势,围绕政府工作报告,就经济发展、民生保障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
施庆红委员关注到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养老服务的规划,她期待浦东在“扩大普惠养老服务”“提供养老供给”“丰富服务内容、能力和质量”等方面更有作为。
来自经济界别的周永刚委员表示,当前金融等领域面临诸多挑战与困局。上海、浦东在创新方面应承担更多的义务,特别是在深化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吸引外资方面展现更大作为,他建议组织更多的务虚会,积极走向海外。
近年来,一系列灵活、便利的外国人来华政策持续推出。从事消费领域的董江白委员建议,浦东要加强针对国际消费者的软性服务提升,包括提供更高的服务品质、打造独有的吸引海外游客的浦东品牌、打卡地,以及提升外籍来华人士的支付便利性等。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钱静芳委员看到了民办高校的发展机遇。她呼吁各方更加关注民办高校的发展,在师资队伍建设、资金政策支持等方面助力民办高校实现高质量内涵发展。
汪天英委员表示,当下正是甲流的高发期,在临床中发现儿童疫苗接种率普遍比较高,但社会普遍对成人疫苗的接种不够重视,这一现状需要改观。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浦东开发开放35周年。郭德进委员表示,回头看,30多年前浦东重点发展的金融、高新技术等产业,就是当年的未来产业。因此需要广开言路,多征求意见,认真、科学地谋划未来产业,如果踩中了,走对了,未来10年、30年甚至更长时间,都是一条金光大道。
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推进文化事业产业同促共进,提升浦东文化软实力”,这令徐立权委员倍感鼓舞:“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应有之义。作为文化工作者,我感到目标任务务实,重点突出,举措有力。”他建议,“浦东美术馆作为浦东的美术馆,希望在大量引进国外美术展览、作品的同时,也能为浦东本土的艺术家提供更多展览机会。”
政府工作报告提到,2025年加快国际消费中心建设,落实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打造票根经济、宠物经济、谷子经济等新业态新动能。“这些新业态新动能的提出,符合当下消费主力军关注的时尚化、智慧化,只有不断求变,才能在这么卷的消费环境中赢得市场。”邱一川委员表示。
过去一年,浦东优化调整区属企业主责主业,形成“四类企业、八大主业”布局。在黄丹委员看来,这是浦东国资国企为2025年主要任务蓄势筑基。“科技创新类、产业组织类、城市功能类、民生保障类,新分类适应新的发展需求,开辟新的合作契机,为浦东经济发展作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