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引领区
■本报记者 刘雅雯
在昨日举行的浦东新区七届人大五次会议“加快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引领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题审议会上,代表们围绕主题踊跃发言,提出真知灼见。
“2024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浦东展现出比较好的韧性和活力,获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进出口总额再创历史新高,增速是上海第一。”盛甫斌代表表示,过去的一年,浦东海关全力以赴助力浦东打造外贸稳增长和稳结构的标杆,推出多项全国首创性的改革举措,为支持浦东经济发展发挥海关的作用。展望2025年,他建议,紧抓出口期,在运输保障和金融服务等方面做好准备,千方百计帮扶企业对出口“能出尽出”;组织企业主动参与境外的产品推介,开拓增量市场;加大市场开放力度,落实相关政策,引导企业参与重点项目建设,稳住外资外贸发展基本盘。
“2024年,浦东售电量稳居全市第一,稳定增长的态势比较明显。”潘博代表说,临港东方枢纽重点区域发挥了有效作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制造、新质生产力售电量保持增长活力,消费经济行业售电量逐步增长回暖。他建议,2025年,浦东要强链补链,不断促进“产城融合”发展;要加强资源要素保障,聚焦高端产品引流、产业用地政策、数字经济等方面重点发力、精准发力,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数据要素市场不仅是一个产业,更是各个行业升级发展的重要引擎。据统计,数据流动量每增加10%,将带动GDP增长0.2%,数据流动对各行业利润增长的平均促进率在10%左右。林乐代表建议,进一步审视数据科技和数据产业全新的战略意义,重视场外数据流通体系和产业生态建设;支持数据流通通用基础设施及关键技术创新;以产品为基础,打造若干浦东重点产业数据流通服务平台;把握数字科技在金融领域的变革点。
过去一年,浦东加快推进“1+1+N”人才新政,深入实施“明珠计划”,积极落实全球引才伙伴计划(GTP),人才支撑效果持续凸显。管景志代表建议,浦东要持续加大人才鼓励和发展投入力度,进一步推动国际人才交流合作,聚焦个税政策、人才安居、子女就学等方面做好保障,不断打造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高地,以人才引育助力产业发展。
充分发挥法治对改革的
引导、推动、规范、保障作用
■本报记者 赵天予
在昨日举行的区七届人大五次会议“充分发挥法治对改革的引导、推动、规范、保障作用,着力提升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法治保障能级”专题审议会上,代表围绕主题踊跃发言,提出真知灼见。
如何以法治赋能浦东战略性先导产业发展,进一步推动浦东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方面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易国勇代表指出,浦东要进一步提升对接全球经济体系的国际化经贸规则水平,通过法治推动浦东战略性先导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不断推进营商环境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建设。他强调,“要进一步推动自贸区在外资监管、跨境电商、数字贸易等领域与国际规则接轨,要推动地方性法规和浦东新区法规与国际公约和协议的对接,确保市场规则公平、公正、透明,吸引更多国际资本流入浦东,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
外商直接投资是上海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王巨成代表表示,浦东目前存在市场准入壁垒尚未完全开放、法律政策环境不确定性、知识产权保护不足等问题。为此,他建议充分发挥浦东立法先行先试的优势,进一步推进外资准入开放,特别是在高新技术和金融服务领域试行更多开放政策。此外,他还提议在自贸区内允许外资企业在国际贸易、增值电信和金融科技等领域享受更宽松的准入政策,以提升上海作为全球总部选址地的吸引力。
除了对高水平改革开放的支撑,立法实践还积极关注民生领域。王丽蓉代表关注家庭教育立法的问题,她认为,浦东可探索家庭教育的系统建设,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不仅要重点关注好未成年人家庭,更为扎实地做好亲职教育工作,减轻家庭焦虑,为家庭提供支持,最大程度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还要发挥家庭教育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助力提升社会治理实效。
基层立法联系点是人民群众参与立法工作的重要形式,高质量的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设离不开一支覆盖面广、执行力强、活跃度高的信息员队伍。庄佳芳代表建议进一步扩大信息员队伍的覆盖面,探索群众性和专业性相结合的信息员队伍架构模式,并对信息员进行有意识、有针对性的培训。同时,做好立法草案的解读和阐释工作,将法律术语转化为易于理解的民众语言,以实现更精准的信息采集、更有价值的建议获取和更有效的普法宣传。
持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大力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人才培养
■本报记者 陈烁
产业发展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而职业教育是培养这些人才的重要途径。浦东作为上海唯一的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通过深化职业教育和技能人才培养,以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的落实,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昨日在就“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持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大力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人才培养”进行专题审议时,代表们畅所欲言,积极建言献策。
在温映瑞代表看来,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人才培养很紧迫、很有意义、很有希望。“浦东是产业经济大区,也是就业和产业工人大区,目前浦东就业总量达320万,职工总量220万,产业工人150万。率先且高质量地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对于浦东引领区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且浦东已具备良好的实施条件。”他建议,浦东要强化在职业教育发展方面的对标对表意识,深化相关改革。不仅要在公共政策制定、产教融合实践等表层方面实现对标,更应注重在全社会劳动价值观、职业平等观、收入分配制度等深层方面的对标。同时,应推动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履行好既有共性又具差异性的责任,为职业教育发展和技能人才培养营造更佳的社会环境。
来自上海华虹(集团)有限公司的赵蓉代表也认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十分紧迫和重要。“第一,现在行业存在着人才紧缺的现状,主要缺少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第二,企业业务骨干进修深造有难度,现有的人才激励保障政策大部分是面向海外人才、高端人才、青年人才,面向高技能人才的相对比较少;第三,实践培养环节相对比较单一。”对此,她建议进一步优化产教融合的培养机制,多角度联合开发实践培养的环节,多方向定制配套政策实现留才,并全方位提升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
李爱群代表从职业院校的实践指出,尽管现在政府确实在不断加强对产业融合、校企合作等领域的政策扶持和引导,但是当前的合作大多还停留在文件规划或活动等形式方面,实际的落地执行仍需大力推进,而且院校面临着信息不对称、合作渠道狭窄的难题。她建议,应进一步强化政府的统筹主导作用,加强构建产教融合的制度框架,并搭建平台,促进校企间的深度合作,构建国际产教融合的新机制。
在如今职业教育和技能人才培养越来越受重视的背景下,赵之浩代表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针对人口的变化提前谋划;二是结合普通教育、特长教育、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为学生提供综合化教育;三是通过产教融合深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四是对现有的浦东职业技术学院加大各方面的扶持力度,扩大招生规模,特别是在本区的招生规模,让更多的普通学生能够享受浦东教育改革的红利。同时,争取创办1-2所新型高职院校,形成不同的办学特色,聚集龙头效应,进一步提升浦东职业教育,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坚实的人才支撑。
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引领区
■本报记者 张琪
在昨日举行的浦东新区七届人大五次会议“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专题审议中,代表们的建议现场就听到了回响:葛春平代表提出“有些环上公园喝不到咖啡、吃不到饭”,规划部门现场回复“今后将烟火气列入公园规划中”;有代表询问陆家嘴水环与世纪公园“牵手”的2.0版,生态环境部门现场告知“锦绣路已通,芳甸路接通工程春节后就动工”。
2024年,浦东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坚持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统筹发展和保护成效不断提升。这一年,浦东新增公园40座,总数已达193座;新增森林5068亩、绿地310公顷、绿道48公里、立体绿化超5万平方米。同时,12.5公里陆家嘴水环实现圆满“闭环”,并启动22.3公里世博水环前期研究。下一步,浦东将围绕“碳”这一主线,深化制度型和开放型创新,积极争取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的增量机构落户浦东,充分发挥好碳市场功能,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来自中国船舶中船动力集团的李琤代表分享了振奋人心的信息。他指出,浦东有船厂、有船级社、航务公司等,在船舶动力领域已形成了科技创新协同的关系。他认为,应进一步打通创新通道,集成创新资源,加大创新基金使用力度,将各行业企业融入创新链,共同推动环保产品、智能化生产设备、发动机关重件等领域的创新发展。
陆春波代表则关注零碳园区的建设难题,包括零碳园区各自为政、园内外协调不足、建设人才短缺、宣传力度不够等。她特别提出要关注人才培养,建议加大培训力度,与院校合作培养长期人才,同时鼓励落户园区的企业与园区共同成长,提升现有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以实现零碳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万添杰代表从一个居民区书记的视角,分享了一个“共享烟囱”的治理案例。该案例通过将沿街商铺的油烟出口统一纳管,并在总管处安装高效的油烟净化器,实现油烟的集中处理和高空排放。同时,考虑到未来商铺经营内容可能发生的变更,在落实“共享烟囱”几个端口节点上,每间商铺都预留接口,以便灵活调整。针对油烟净化设备可能存在的故障或老化情况,安装24小时油烟检测传感器。一旦油烟过重或设备未定期清理,传感器将发出警示,职能部门立即督促相关商户进行整改,确保“共享烟囱”项目的长期有效运行。这一案例为城市环境治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聚焦全域和美乡村建设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本报记者 章磊
在针对“聚焦全域和美乡村建设,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专题审议中,人大代表们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诸多富有洞察力的见解。
过去一年来,浦东聚焦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全面促进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提升农业生产效能,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和农民增收。詹恒代表指出,乡村建设发展需要有效盘活土地,航头镇就此进行了一些探索,包括承包土地流转、集体建设用地服务现代农业等,然而当前仍存在土地碎片化的问题,部分小块土地被流转至小经营主手中,这不仅影响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与效率,还可能带来农产品安全隐患等田间乱象。为此,他提议,针对减量化等释放出的建设用地指标,探索研究集体建设用地跨区域利益分享机制;应研究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农民将土地流转至家庭农场等规模经营主体,实现规模经营增效的同时,消灭田间乱象。
张洁代表则围绕农业保险、农业生产用电、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建言献策。她指出,农业保险需要进一步规范,政府推出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减少了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但承保理赔服务不到位的情况也有发生,要加强保险的创新;农业生产用电应实行保本微利,建议相关部门加强管理;农业基础设施高质量建设仍需要在当前的发展成果上不断提升,推动农业现代化。
去年,康桥镇新苗村获评2024中国最美村镇“生态宜居成就奖”,体现出浦东农村地区持续优化人居环境的成果。作为新苗村党支部书记,邱锋代表表示,近年来,新苗村大力发展“党建+文旅”的乡村发展新业态,努力走好乡村振兴新道路,但仍有农业现代化发展受阻、乡村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存在。他建议,一方面应提升政策支撑力度,针对非保留村等小规模乡村制定特色政策进行扶持;另一方面应发掘乡村特色资源,推进乡村文化建设,深度挖掘乡村文化传承,改善村域村庄布局与民居风貌,优化生产生活环境,以扎实推进农村文旅产业建设。
钱丽敏代表将目光聚焦农村养老领域。她提出,目前农村的老龄化、高龄化人口占比日益提升,村里的卫生室、老年活动室等配套设施构成的“农村养老15分钟服务圈”发展仍存在不平衡状态。她建议,增强农村养老服务的可及性,因地制宜补齐农村养老服务设施短板,缩短老年人需要服务的距离。同时,将城市地区比较成熟的嵌入式养老服务模式引入农村,并进一步发展农村互助式养老服务,让和美乡村实现养老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