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珍莹
浦东新区的经济、科技等资源吸引着全球无数目光。浦东产业基础雄厚,汇聚了一批国之重器、高新技术企业、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要用好这些优势和机遇,就必须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更开放的创新生态,更多产业的汇集,需要更优质的营商环境。为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强政策制度创新,政协委员们多方走访、四处调研,提出了众多中肯建议。
一份由民革浦东新区委员会提出的《优化跨境电商物流体系 打造浦东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的提案中,就提到了关于“建设跨境电商金融服务创新试验区”的建议。建议浦东探索跨境电商金融服务创新,试点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等。
这一建议直接击中了不少企业家的“痛点”。田龙委员是上海兰田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总裁,他旗下的企业是商务部批准的上海自贸区平行进口汽车试点首批17家企业之一,也是上海市首批5家二手车出口业务企业之一。在他的最新规划中,传统的企业需要焕发新的活力,加快新旧动能的转换。“我希望在浦东打造二手车的出口基地。”田龙委员说,不过在他看来,要让传统产业发“新枝”,政策端的支持必不可少。“我们以前是做一般贸易的,在经济转型中,希望拓展出口业务,这就涉及到了跨境人民币的结算等。在目前的国际贸易中,我们在海外仓、国际输送等方面,都会遇到不少的问题。不过相信随着政策、举措的开放探索,我很有信心在浦东打造一站式的平台。”
在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排名中,上海连续5年位居世界第三。与前两名的新加坡和伦敦相比,临时仲裁等高端航运服务业一直是上海的短板。浦东新区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区如何再发力?
殷骏委员是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他指出,浦东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区,集聚了全产业链航运企业超过1.1万家和一批国际知名航运总部、航运功能性机构,案源充足、机构集聚,应当、也有条件进一步发挥中央立法授权优势,推进海事仲裁规则制度创新,打造功能集聚、服务健全的国际海商事争议解决法律服务生态圈。
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时期,对传统产业进行重新审视与定位显得尤为重要。不少委员还围绕“人工智能+”及“双碳”等积极建言献策。有委员建议进一步加大对智能制造技术研发与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强化合作,不断提升数字化、人工智能、智能装备等关键技术水平。还有委员建议政府应优化区内企业的碳排放核算细则和披露规则,并设立协调机构确保执行。同时,应鼓励行业协会参与标准制定,推动企业环保合作,引导企业履行环保责任,完善内部碳足迹管理制度等。
让“老树发新芽”、让“短枝变强枝”,委员们期待浦东在变中求生机、变中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