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学生的背后,都有一张无形的“网”,将家庭、学校和社区紧紧联系在一起。在教育均衡的时代,面对各类群体的多元诉求,家校社之间应如何相处?怎样形成“教育合力”,并最终让学生受惠?
记者从近日举行的浦东新区第三教育署“家校社合作协商制度建设”推进会上获悉,继前期20所学校的试点后,三署年内将陆续在署内100多所公办中小幼学校推广建立家校社合作“三级网络”,并创新教育评价体系,邀请社区和家庭为学校“打分”。
新设教师家长协会
三署署长丁黎忠介绍,“三级网络”由家长委员会、教师家长协会和社区学校教育协作委员会组成。其中,家委会在大部分学校已覆盖,“三级网络”将完善班级、校级家委会,提升学校管理的家长参与度。
相较而言,家长教师协会则是一个“新面孔”。新区教育发展研究院相关负责人李彦荣透露,香港在1991年就明确建议学校成立家长教师协会,其主要功能是筹备家长教育课程或讲座,促进家校合作,至2009年已有超九成的学校成立该协会。“在三级网络中,这将是一个以年级为单位、进行家校沟通反馈的组织。”李彦荣表示,与家委会是部分家长参与学校管理不同,家长教师协会的成员包括本年级全体家长和教师,将通过组织家长有序参与年级组活动与培训、挖掘和利用家长教育资源、向校方反应本年级家长与教师的意见等途径,帮助“教育专业出身的老师”和“非教育专业的家长”建立教育合作伙伴关系。
如果说前“两级网络”关注的是家校沟通,那么,社区学校教育协作委员会作为第三级组织,则将目光对准了社区和学校的关系,致力于打造更多“社区认同”的好学校。据透露,相关学校将专设一位“学校社区关系协调主管”,而教育署作为社区学校教育协作委员会的牵头单位,将定期牵头召开工作会议,发掘家校合作的亮点,协调各方关系,使“协作会”工作效率最大化。
社区家庭为学校“打分”
一所学校办得好不好,到底该由谁说了算?第三教育署的此番探索还包括评价机制的创新,将构建以评价学校为核心的家校社合作评价制度,引入社区和家庭对学校的评价。
社区评价可邀请街镇(社区)、居委会、共建单位等负责人以听证会的形式,就学校活动对社区的影响、学校为社区提供的直接服务与学校为社区提供的间接服务、学校育人水平三个方面开展评价。家庭对学校的评价则是通过意见征询、满意度调查等形式,邀请家长对学校教育服务水平作综合性评价,包括学校的日常管理、课程设置、后勤服务、师德情况等内容。
“这种种努力,都是要寻求建立一种新型、开放的办学体系。”新区教育局副局长王浩表示,在上海教育已处于“高位均衡”的情况下,如何办出区域的特色、留住区域生源,都将考验校长的智慧。他希望,通过“家校社”合作的探索,引导校长的眼光“向下看”、“向外看”,学会搜集社区、家庭对学校的意见,利用好社区和家长的资源,并以此作为改进学校办学的重要手段,最终构建符合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要求的“民主协商、合作共育”的办学模式,办一所“家长和社区满意的好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