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现代中国艺坛,徐悲鸿是学贯中西的领军人物,而吴作人则是其无可辩驳的继任者,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绘画巅峰。日前,“西学·西行——早期吴作人(1927-1949)”大展在中华艺术宫开幕,集中呈现吴作人早期艺术生涯的100多件作品。展览全景式地展现了吴作人1920年代投身左翼知识分子运动,1930年代“西行”欧洲学习西方艺术,随后回归祖国,1940年代“西游”敦煌及祖国边疆,最终在艺术上复兴中国文化的经历。
无论从历史意义和作品的连贯性上,“西学·西行——早期吴作人(1927—1949)”大展都非常罕见,显得弥足珍贵。观众可透过画作,观尽这位艺术巨匠的前半生。
中国“桂冠生”
震惊比利时学府
本次展览展出的吴作人100余件作品,内容涉及他的油画、素描、速写以及历史照片。展览整体分为两大部分:“西学”为吴作人青年时代在欧洲经历的西方精神洗礼,“西行”则展示了吴作人超脱西方,创造出独特的有自我风格的绘画作品。
1908年,吴作人在苏州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他的祖父吴平畴是苏州著名的花鸟画家。“然而,吴作人一改祖辈所研习的中国画,转而学习创作西洋画。而他系统学习西方艺术,就是从上海开始的,这也成为此次展览在上海举办的一个重要原因。”北京大学教授、艺术史专家朱青生介绍,1927年,吴作人离开苏州,先后就读于上海艺术大学、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及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师从徐悲鸿,并参加了由田汉发起成立的南国社,从此走上左翼知识分子的道路。
1930年,吴作人在徐悲鸿等人的支持下出国留学。当年9月,他进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然而由于巴黎学费生活费高昂,1个月后他就离开法国,进入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美术学院。入学第一年,吴作人就展现出过人天分。他在全校油画大会考中拿下第一,获金质奖章和桂冠生荣誉,并因此享有个人工作室和全部作画材料费用公费供给的待遇。他也成为该校历史上第一个获此最高荣誉的中国留学生。而这幅获金奖的作品《男人体》,就被陈列在展览的显著位置。
朱青生以一则学界轶事反映出吴作人的“西学”成绩:上世纪50年代中期,前苏联艺术大师马克西莫夫受邀来华,在中央美院开设油画训练班。他细细浏览了当时任教老师的所有作品,看到吴作人在欧洲留学时期的油画时,大为震惊:“你们有这样的老师,为什么还要我来教?”
1935年,留欧5年的吴作人收到了徐悲鸿的一封来信,邀请他回国到南京的国立中央大学任教。信件原件也在展览中予以呈现。“当时,学业有成的吴作人已在欧洲安家落户。在收到来信仅仅一周后,他就带着比利时籍妻子李娜启程回国。”朱青生认为,这体现了一代知识分子普遍怀有的强烈使命感,以自身精益的西学成就回国传播,义不容辞地投身中华民族的救亡运动。
西行敦煌将
“西方油画”变为“中国油画”
吴作人归国后不久,抗战全面爆发。1938年,他随国立中央大学迁校至重庆,1939年底,在敌机的轰炸中,妻子因产后虚弱多病而撒手人寰,仅出生28天的孩子也不幸夭折。在苦难、仇恨、悲愤中,吴作人以笔为刀,深入前线,创作一批反映抗日军人勇敢战斗的作品,流露出对中国军民士气的提振和对人民疾苦的关怀。
也正是在抗战期间,民族意识高涨。时代大潮中的吴作人也从“学西方”,转向了“走中国人自己的文化道路”。1943年,吴作人前往敦煌,开启了“西行”之旅,看到了一个崭新的艺术世界。他博览敦煌艺术,发现了中国绘画的另外一套视觉系统:不同于文人画的远离现实、远离民众,而是靠着精密的线条和考究的色彩建立起来的系统,显得格外壮美、具有生命力。随后的2年里,他又赴青海、西藏等地写生,在画布上留下了雄伟壮阔的自然风光。
在此次展览中,观众可以欣赏到10余件吴作人的敦煌壁画临摹作品。朱青生介绍,与同样著名的张大千临摹作品讲求“形似”不同,吴作人将敦煌艺术看作是静物画所要描绘的“客体”,对其进行写生再创作,更加重视“神似”的还原,具有强烈个人特色的韵味。
由“西行”开始,吴作人将“西方的油画”逐步变为“中国的油画”,他在中国内部文化资源和文化传统中,寻求个人和民族艺术的方向。建国后政治运动风起云涌,吴作人中断了油画民族化方向的尝试。然而,吴作人的艺术探索之路并没有停止,他将革新中国画作为新的人生方向。1958年,吴作人继徐悲鸿、江丰之后出任中央美院的第三任校长,依托其发起的“新中国画”风格,影响了此后所有的中国画家。
TIPS
本次展览聚焦吴作人的前期作品,将持续至7月22日。据主办方透露,“国风·国画:晚期吴作人(1949-1997)”大展计划于2018年在北京展出,将全面研究和展示吴作人对于“新中国画”的研究和创作历程。
展览看点1
特殊展品《齐白石像》
《齐白石像》(图①)创作于1954年,不属于展览涉及的时间范畴,却集中体现了早期吴作人的最高艺术成就。“如果吴作人能够再画10幅类似《齐白石像》的作品,中国艺术史或许将大幅改写。”在朱青生看来,《齐白石像》的每个部分,大至身躯,细至须发,其造型设色,无不显示出气度和神采。而那画家职业性的习惯动作——右手指捏笔的姿态和隐现在胡须下作吮笔状的嘴型,有意无意之间都被吴作人传达出来。没有过度渲染、矫揉造作,因而显得引人入胜、耐人寻味。普希金造型艺术博物馆馆长、美术鉴赏家札莫希金曾在看了《齐白石像》后评价:“这件作品完全可以和列宾的《托尔斯泰像》相媲美。”
展览看点2
作品对比直呈风格转变
吴作人留学欧洲时期的风景画直接继承了比利时、荷兰等北方低地国家的风格,色彩沉郁而幽暗,光线充满剧烈的对比。而他的静物作品则注重环境色之间的相互协调与映照的关系,突显画面层次本身的优雅,强调物体的象征意味和画面虚实的处理(图②)。而在“西行”之后他的风景画,满幅都是明朗鲜艳的色彩(图③),而静物画则变得更强调物体的个性色彩和色相对比。此次展览独辟蹊径地推出“作品对比”板块,将吴作人的绘画风格直接呈现在观众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