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新闻纵深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智慧浦东”建设系列报道之二
2014年11月28日 星期五 出版 刊例 | 媒体介绍 | 项目推介 | 联系我们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有一种方式让生活更“智能”
——“智慧浦东”建设系列报道之二
市民跟着智能体感文娱健康设备打太极。□本报记者刘思弘/摄
市民正在参观智能城市卡门禁应用系统。□本报记者刘思弘/摄
志愿者使用智能电子秤帮市民结帐。□本报记者刘思弘/摄
  当百姓的日常生活遇上高科技,惊喜就在不经意间发生。一张银行卡,既能当门卡,还能累积志愿者服务时间;手机上安装停车管理APP系统,车主不再为找不到停车位而发愁;独居老人家中装上一台“床垫式生命检测仪”,子女就能随时知晓老人的身体状况…… 

  随着智能设备和系统在浦东一些社区陆续应用,市民亲身感受到了不一样的生活方式。而“智慧浦东”的内涵,更多了一份民生所盼。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  司春杰  通讯员  别毕画

  把“智慧生活”变成习惯 

  随着智能设备从展厅走进社区,浦东许多居民已经把“智慧生活”变成了一种习惯。 

  家住崂山二村的孙金麟,平时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家门口的“陆家嘴智慧社区市民体验中心”。 

  孙金麟首先拿出一张银行卡,在门口轻轻一刷,玻璃门就打开了。原来这张银行卡还可以当门禁卡。然后,他把刚从菜市场买来的新鲜蔬菜放在电子秤上,除了重量、品类外,蔬菜产地等信息也一览无余。接下来,他坐在健康管理服务智能设备前,开始量血压、测心电图,很快后台的“在线医生”就开出了一张附有签名的诊断书。最后,他来到体感娱乐健身设备前,跟着大屏幕里的“老师”一招一式地打起太极拳来。 

  当记者在陆家嘴智慧社区市民体验中心参观时,孙金麟就主动当起了志愿者,一边演示一边介绍这些设备的智能之处。其中,智能银行卡是他最喜欢的一项产品。“我从2005年开始做志愿者,自己都记不清做了多少小时了。去年2月,我领到了一张‘炫卡’(智能银行卡),可以自动记录志愿者服务的时间,一年多的时间我就累计做了近1000个小时的志愿者服务了。等我年纪再大一些,需要志愿者服务时,还能凭卡享受优先服务呢!”他说。 

  “如今,陆家嘴的25万白领和16万居民已经把”智慧生活“变成了一种习惯。”陆家嘴智慧社区市民体验中心负责人匡义说,“目前体验中心安装了12套智能设备,其中大部分设备已经应用到陆家嘴街道的众多小区。” 

  一直以来,停车难是陆家嘴地区一个老大难问题。随着一款高科技智能化全自动停车诱导系统APP上线,市民开车进入陆家嘴地区选择目的地,就能查找到空车位。如今,每天都有五六千人次使用这一“智慧”停车软件,不再为找车位“犯晕”。 

  快递送达小区,收件人却因故无法接收,只能“二次投递”,最后100米配送成为快递员最头疼的问题。一款“自助快递箱”已经安装在陆家嘴地区10个小区内。快递员将物品放入箱子内,在液晶屏上扫描一下条形码,就会生成一串数字密码,即时发送到收件人手机上。收件人只需输入密码就能随时取件。作为“智慧陆家嘴”建设的一项,该液晶屏不仅可以用于快递扫描,还可以充当“智慧生活大管家”,居民出门前,点击屏幕可查公交信息、天气信息,也可预订餐厅、下载优惠券等。 

  此外,社区健康管理服务的智能设备已经安装在浦东的市新小区和东园小区;体感娱乐健身设备已经开发了12个游戏项目,并安装在20个小区居民活动室里;以IPTV为核心的智慧家居服务系统,已安装在20个小区的活动室,居民要了解社区事务受理方面的政策等都可以在此浏览。 

  在浦东,越来越多的居民感受到了智能生活带来的便捷。比如,洋泾街道开发的校园信息机安装在一些学校里,家长可以随时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南码头街道在一些社区推进生活智能终端项目和“视频监控、车辆进出管理、门禁系统”三大工程,为居民生活消费和小区的治安管理带来现代化的安全保障…… 

  目前,浦东新区已经率先在上海市推出了智慧社区试点,编制发布《浦东新区智慧社区建设指导意见》。陆家嘴街道、南码头街道、金桥镇、周浦镇4个街镇成为了上海市智慧社区试点,洋泾、周家渡等街道成为浦东新区智慧社区试点。 

  独居老人有了智能“陪伴” 

  老人睡得好不好?翻身次数多不多……尽管无人陪护,但这些数据都会及时发送给老人的子女。自从塘桥街道为426位80岁以上的独居老人安装了跌倒检测系统、床垫式生命检测仪、生命体征24小时检测设备等“伴”产品后,他们的子女安心了许多。 

  家住峨山路的独居老人曹美珍,今年已经92岁了。两个儿子虽然没有跟她住在一起,但对老人每天的身体状况都了如指掌。原来,自从塘桥街道给老人安装了床垫式生命检测仪后,小儿子的手机上每天都会收到反馈老人身体状况的短信通知。 

  记者在曹美珍老人家中看到,这台床垫式生命检测仪其实只是一块手掌大小的圆形床垫。把它放置在床脚下,就能随时“监测”老人在床上的翻身情况等信息,通过家中的宽带设备将数据反馈到aibed社区智慧养老平台。 

  据aibed社区智慧养老平台的管理方——上海孝通天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平台主要功能是对老人体征进行实时监控,当有异常情况时上报并告警到后台监护中心及家属手机。目前,公司面向浦东新区内上海户籍城镇80岁以上独居老人以及上海户籍城镇年满60岁以上、未满80岁确有照护需求的独居老人,开展智慧养老示范区建设及应用推广。 

  在潍坊街道,1300余位居家养老、独居老人、送餐老人安装了“爱照护”智能芯片。老人感觉身体不适时或突发意外时,只要拉一下报警绳,老年互助行动义工站的工作人员就会上门查看。据悉,“爱照护”系统由上海老年福祉科研研发推广中心研发,并在“中国老年福祉产品设计大赛”中获金奖。目前,该产品已经在塘桥、潍坊、康桥、周浦、高行5个街镇进行试点运行,4万余位老人享受服务。浦东新区老龄事业发展中心主任楼国放表示:“目前90%老人仍需依靠子女赡养、亲友照料。这样的传统养老模式不仅在时间、精力、经济上加重了小辈的负担,而且社会资源也会因分散使用而导致损耗。浦东科技助老平台的搭建旨在缓解上述养老困局,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配以周全的人力服务来打造‘科技助老,智慧养老’的服务新模式。”楼国放说。 

  此外,“安康通”、“阳光”两类紧急呼叫装置在浦东已安装了2万台。同时浦东新区积极推进智慧养老的市场化合作机制,依托科技助老新产品的免费推广项目,加快推进“智慧养老”工程、老年居民远程应急救助系统、智能化为老服务管理平台和智慧养老体验馆等项目。 

  如今,“科技助老、智慧养老”被列为提高养老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手段。浦东新区启动了区级科技助老信息平台建设,以居家养老的老年人为主要服务对象,并向全区所有老年人口覆盖,建立了多层次专业服务团队和加盟商服务团队,将新区各街道、社区和社会组织以及其他社会资源纳入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紧急类救援服务及日常生活服务等,致力于打造“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草根论坛”变身自治平台 

  对一些政府部门工作有意见就到网上发发牢骚,没想到,很快就有了回音和解决方案。原本是民间发起建立的“草根论坛”——周康网,如今逐渐演变成民情、民意、民生、民愿的重要集散地,成为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重要渠道。 

  顾一波原是一家音像专卖店店主。2006年底,他建了一个网站——周康网,与音像店的会员们一起聊聊电影、话话家常等。 

  没想到,随着网络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网站的注册用户从几百个人迅速蹿升到11万人。大家的话题也越来越广泛,政治、民生、社会等无所不谈。更让他意外的是,周浦镇政府主动找上门来与之合作,由“周康网”负责收集舆情,镇政府定期在网站上对百姓呼声进行答复。 

  如今,周浦许多居民一打开网络,都会去“周康网”看看。 

  网站上开设的“献计周浦”栏目讨论最为热闹,网友们接二连三地发帖,争先恐后地为城市管理和社区治理等工作出谋划策。比如,有众多网友对周浦地区的交通状况、黑车整治、黑市夜摊的管理提出了现状分析和改善方案。这些建议后来为周浦镇城市管理所借鉴。 

  “周浦民生”栏目的政务互动板块,一有新政策措施发布,总能吸引众多居民参与讨论。比如,“康沈路改造工程开工及公交调整方案”刚发布,许多网友争相回帖。有的为这项实事工程叫好,更多的是追问相关细节,还有的专业人士提出了优化方案的建议。对于居民的问题,政府职能部门一一解答;对于相关建议,职能部门深入研究以优化方案。 

  对于网友们在论坛上发出的批评声音,周浦镇政府各职能部门总是一一回复。比如,在论坛中出现的对康沈路改造工程进展缓慢的批评意见,周浦镇建管中心及时将有关情况发布在论坛中,有网友回复:“快速解答居民疑惑,我们大家自然全力支持这项工作。”在此基础上,周浦镇还成立了智囊小组,对网络舆情中反应的各类问题进行汇总和深度分析,提出解决方案。 

  从一个民间发起的“草根论坛”,周康网“转身”为周浦镇党委、政府与市民群众沟通的重要桥梁。周浦镇政府有关负责人表示,对于少数网民的各种不满的发泄和对政府抱怨,政府不能简单地“封杀”和“删除”,而应本着对论坛民意尊重的态度,努力与网民沟通,说明所做的工作和困难。比如“周康网”的转型,就是政府的一次成功“触网”体验。民众通过网站解决了实际问题并实现了社区自治共治,政府通过网站“发声音”,得到了民众的理解和支持。 

  随着“智慧政务”的建设,市民和企业对政府的满意度也越来越高。当前,浦东新区正在构建“智慧平台”,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随着电子政务协同机制的建立,企业及市民的审批时间大大缩短,政府效能得到大大提高;随着新区政务信息资源共享调度中心通过集约化建设、共享化应用,最大限度突破了信息孤岛现象,为新区政府的信息共享、业务协同提供了基础保障;行政审批一体化电子平台的建设,让企业“少跑一次路、少填一张表、少进一道门”,变“让企业跑”为“让数据跑”。

  记者手记

  离百姓再近一些

  智慧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新模式和新路径,近年来受到国内各大城市的关注和追捧。然而,许多地方把智慧城市当项目来做,将所有高科技的概念产品集中起来作为展示,百姓“看得见、摸得着”但“用不上”。 

  到底什么是“智慧城市”?智慧城市有什么衡量指标?什么样的城市才够“智慧”?这些问题已成为近年来业界关心的焦点。 

  早在2011年7月,上海浦东智慧城市发展研究院就通过报纸和网络媒体正式对外发布“智慧城市指标体系1.0”。而后经历了一年多的修改完善和实践评估,又推出了“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2.0”,不仅在指标上更加精炼,更是创新性地提出了智慧城市建设评价的参考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浦东版本的指标体系将市民生活放在了尤其重要的地位,有两个维度的主题都是市民:人文科学素养和市民主观感知,充分考虑了百姓衣食住行的实际需求和生活的幸福感。 

  事实上,在浦东工作和生活的居民也确确实实感受到了“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生活方式的变化。智慧社区卡、停车管理APP、智能自助式快递箱等智慧化应用已经逐步渗透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提高了智慧城市建设体验度。 

  智慧城市建设过程漫长而复杂,但要真正衡量出智慧城市建设阶段和水平,归根结底还是要以百姓体验度为标准。如果政府只将智能设备做展示、当“花架子”,很快就会无人问津。只有将智慧化应用真正“落地”,让百姓感受到了便捷,智慧城市建设才真正具有生命力,才能可持续发展。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浦东
   第A04版:新闻纵深
   第A05版:天下
   第A06版:航运·物流
   第A07版:专题
   第A08版:风清浦东
   第B01版:消费
   第B02版:美食
   第B03版:乐游
   第B04版:专题
有一种方式让生活更“智能”
浦东时报新闻纵深A04有一种方式让生活更“智能” 2014-11-28 2 2014年11月2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