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新闻纵深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系列报道之一
2016年08月30日 星期二 出版 刊例 | 媒体介绍 | 项目推介 | 联系我们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这个“家”大家来管
——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系列报道之一
“铺子工作室”管铺子,解决了居民与商户之间的矛盾。□本报记者朱泉春/摄
“老沈工作室”成了居民和居委之间的“连心桥”。 □采访对象/供图
张侠红老人正在侍弄花草。 □本报记者陈烁/摄
看更多内容请扫二维码
  ■本版撰文 本报记者 陈烁

  编者按

  创新社会治理,社会力量的参与至关重要。当社会组织、志愿者、普通居民成为创新的力量,社会活力被有效激发。

  近年来,浦东新区在社会治理中,引导社会组织广泛参与,满足了居民的多样化需求,有效填补了公共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同时,社会组织也逐步成为群众诉求表达的“传声筒”,汇聚、整合和传达民意,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推动了社区共治自治。

  本报联合浦东新区地区工委(社工委),今起推出系列报道,聚焦优秀社会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的优秀案例,以飨读者。

  小区里居民有急难愁事了,找热心志愿者组成的居民工作室;与临街商户有矛盾了,还是找居民、商户共同组成的工作室;碰到了小区管理难题,靠居民自我监督自我改进……当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成为一种趋势和普遍状态,居民就成了社区治理的主角。曾经的政府和居委会一肩挑,变为政府和居委会与居民成立的自治组织一起,共同管理好自己的家园,社区活力在无形中被激发。

  有事找“老沈工作室”

  “老沈工作室”协助居委会开展居民自治、参与调解居民纠纷矛盾、策划举办各类文体活动、宣传政策法规等,“帮助他人、奉献社会、快乐自己”。

  “老沈,快!不知道哪家东西烧焦了,我闻到一股糊味!”接到电话的老沈,立刻召集在工作室的5名人员,循着居民反映的糊味奔去。

  来到散发糊味的楼前,几个人分成两路。一路上到顶楼,从上面往下一层一层找,一路从一楼往上一层一层找。最终,在中间的6楼,找到了飘出糊味的人家。

  听到急促的敲门声,这家主人睡眼惺忪地起床开门。这才知道,因为自己的不小心,差点儿酿成火灾事故。

  老沈本名沈玉良,是浦东新区惠南镇西门居委会“老沈工作室”的负责人。今年已经78岁的他,依然精神矍铄,退休后一直热心于社区志愿者工作,现在是社区自治组织带头人。

  在西门居民区,老沈和以他名字命名的“老沈工作室”一样有名。有事找“老沈工作室”,已经成了很多居民的习惯。

  西门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高雅婷告诉记者,“老沈工作室”是在2014年成立的。“随着社区‘1+1+X’居民自治的工作推进,社区工作从管理转为治理,致力于引导、培养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在这样的趋势下,社区文艺队里几位热心社区事务的社群领袖,就成立了这个工作室。”她说。

  工作室里有8名志愿者骨干,大多都已六七十岁。从质监局领导岗位离休的孙爱国,今年65岁;曾做过大学老师的徐国权,今年78岁;从新疆回沪的退休教师黄仲兰,今年64岁;从商业系统退休的俞玉华,今年77岁……同时,文艺队的三四十名成员,也成为工作室的支撑体系。

  工作室的宗旨,是围绕西门居委会“幸福加油”的社区党建品牌,创和谐社区、建幸福家园。具体包括,协助居委会开展居民自治、参与调解居民纠纷矛盾、策划举办各类文体活动、宣传政策法规等。老沈总结道,“帮助他人、奉献社会、快乐自己”。

  虽然只是一个自治组织,但“老沈们”很认真、很投入。“老沈工作室”成员们制订了“一年早知道,天天有担当”的工作职责,把一年里重要的事情梳理出来,并每天安排人员自发值班,接待来访居民。

  这些志愿者,都是小区居民,因此居民们也愿意跟他们沟通。平常有什么纠纷,大家都来这里寻求帮忙。比如,有人捡了钱包、钥匙等,会交到“老沈工作室”;有居民产生了矛盾,会找到“老沈工作室”调解;有居民家遭窃,“老沈工作室”不仅编排文艺演出宣传加强防范,还督促物业在围墙上增加玻璃毛刺,增加人防、技防设施等;碰到政府重点推进的事项,“老沈工作室”的成员们发挥自身强项,敲锣打鼓上街去文艺宣传;为了把居民从家里引出来,了解社区、参与社区活动,“老沈工作室”策划组织了家庭才艺比赛,让下至三四岁的孩子、上至80多高龄的老人都从家里走出来参与……

  “‘老沈工作室’,就像居民和居委之间的一座‘连心桥’,拉近居委与居民的距离;又像‘传声筒’,帮助居委向居民传达政策和介绍工作内容。一个走心,一个入脑,对居委会、对社区治理来说,都是锦上添花。”高雅婷说。

  从东北来上海帮女儿带孩子的贠阿姨,也加入了西门居委的文艺队。经常接触甚至参与“老沈工作室”活动,让她觉得很温暖,“住在这里,有什么事可以找‘老沈工作室’,让我觉得挺安心的,不再感到陌生和孤独。”

  正是居民和居委的认可,让老沈和他的伙伴们干得更起劲。“我们虽然老了,但还能为社区做点事,很有成就感,不求回报,只求开心。”老沈说。

  “铺子工作室”调出和谐

  “妙华铺子工作室”由居委会、民警、物业公司、铺子负责人、小区业委会或居民组成,参与沿街商铺管理,协调解决铺子的卫生、扰民等问题。

  几天前,川沙“一叶方舟”蛋糕店的老板小方,在“妙华铺子工作室”的微信群里向大家发出邀约,请大家到她的店里聚一聚,聊聊天。

  8月26日,她早早在店里摆上精美的点心,配上芬芳的鲜花。参加活动的有川沙新镇妙华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王琼、“妙华铺子工作室”负责人任宏,还有其他一些商铺的老板。品尝着新鲜制作的点心,随意地聊着各自的生意,气氛轻松而欢乐。

  像这样的沙龙活动,自从“妙华铺子工作室”成立后越来越多。

  “妙华铺子工作室”,这个名字就透露出了它的宗旨——管理商铺。在这个工作室成立之前,沿街商铺和居民的矛盾,是妙华居委的一大难题。

  妙华居委辖区内的新德路,是川沙有名的龙虾一条街。一到龙虾销售旺季,噪音、油烟扰民投诉就不断,沿街环境也成了一大问题。居民投诉不断,认为沿街餐饮店铺影响了居民正常生活,要求必须关门停业或转型为非餐饮经营;商家则以未见正式的政府文件为由据理力争。

  “因为这个事,‘沿街商铺治理协调会’一个月都开了3次,还是没结果。”2008年,王琼到妙华居委任书记时,这仍是一个持续多年的“老大难”问题。

  直到2010年,“妙华铺子工作室”成立,这个“老大难”问题才渐渐地得以解决。

  工作室成员由居委会、民警、物业公司、铺子负责人、小区业委会或居民组成,主要职责是协调解决铺子的卫生、非法经营、扰民等矛盾。

  “第一步,我们先对沿街商铺进行了规范,成立了一支由志愿者组成的12人门店监督员队伍,每周定期对沿街商铺进行检查,包括卫生、环境、安全隐患等,不合格的即让商户进行整改。”王琼说。

  居委会管辖范围内的商铺,被分成4个片区,每个片区选出一家商铺的老板,做片区负责人,带头进行自我管理。“商铺老板们互相都熟悉,也愿意听自己人的话,选出片区负责人,有问题让他们去沟通,比我们说的效果好。”王琼说。

  两年过去了,妙华居委辖区内的店铺越来越规范。工作室又“趁热打铁”,提出倡议,号召商户争做“文明铺子”。“现在,我们又提出‘公益店铺’,希望商铺能与居民增强互动,更多地回馈社区、融入社区。”任宏告诉记者。

  曾经的被投诉“大户”——龙门饭店,现在是“妙华铺子工作室”的主要成员。饭店老板黄秀珍和居委书记王琼,也成了好朋友。今年端午节时,龙门饭店还送来原材料,陪社区的孤寡老人包粽子,商家、居民其乐融融。

  “以前我们卖龙虾,晚上扰民,后面还有违法搭建,居民们意见很大,但自己却认为做生意就这样。后来‘妙华铺子工作室’反复跟我们说,我们也理解了。尤其是现在跟居民搞搞活动,关系融洽很多,自己做生意也开心了。”黄秀珍跟记者说,现在龙虾也不卖了,晚上10点就关门。

  这样的改变,令曾经意见最大的居民最为乐见。住在青厦小区沿街商铺楼上的居民李阿姨告诉记者,以前楼底餐饮店连油烟管道都没装,自己家常年开不了窗户,现在油烟管道装上了,晚上也没那么吵了,终于可以开窗了。“虽然不是所有问题都没有了,但确实已经改变很多,住着舒心多了。”

  从“蔬菜田”到“百草园”

  既然不能在小区里种菜,何不引导居民种花?“百草园”建好后,居民不再毁绿种菜,而是侍弄花草。

  住在周浦镇繁荣安居小区的张侠红阿姨,家门前是一片小花园。闲来无事,侍弄侍弄花草,是她最大的消遣。

  一年前,这里还不是小花园,而是一片菜地。

  “那时候看别人都在小区空地里种菜,我就想着没事也种点,给自己找个事做。”73岁的张侠红说,自己其实是“跟风”。

  “跟风”的多了,小区的绿化都成了“蔬菜田”。“本来小区的绿化率有45%左右,没多久都被种上了蔬菜。”安居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黄亦彦告诉记者,“小区里绝大多数居民,都是村里面的动迁户。从村民到居民,他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一时还难以转变。”

  2014年,小区居委一次性整治了8000多平方米的菜地。“可有的刚整治过,还没来得及补绿,就又被种上了小菜。整治时甚至有老人躺在地上阻拦。”黄亦彦说。

  如何保持整治效果?当年,居委争取到了“种绿补绿”的政府实事项目,集中补种1.3万平方米的绿化。之后,建立了居委、业委会、物业和小区志愿者共同参与的长效巡查机制,每周固定巡逻,对“毁绿种菜”回潮现象宣传整治,小区居民们也逐渐有了不能种菜的意识。

  但怎么从根源上扭转居民习惯呢?“既然居民们爱动手种东西,不能让他们种菜,那么是不是可以引导他们种花?”黄亦彦说,由此,“百草园”项目由此应运而生。

  小区成立了花卉爱好者协会,成员成为自治力量的骨干,引导居民自己管理好小区绿化,并请来青草公益社团的专业人员讲授种植绿化的知识,带动更多居民参与绿色家庭活动。居委还专门辟出了一块场地,作为授课及居民们每周交流的场所。

  根据居民们的需求,协会带着大家一起去花卉养殖基地参观学习,还建立了“百草园”微信群,居民们在种养花草时遇到了什么问题,就可以在微信群里向专家和其他成员询问。

  现在,小区里种菜的基本没有了,种花种草的队伍壮大起来。“今年我们还计划在居委做一个花草展示区,吸引更多居民参与。”黄亦彦说。

  “现在种了花,每天看着心情也好,楼上的邻居跟我说,张阿姨,你种这一片花,让我们一低头就能看到风景,真是太好了。”看着满园花红草绿,张侠红笑眯眯地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经济
   第04版:市场
   第05版:财经
   第06版:新闻纵深
   第07版:浦东1
   第08版:浦东2
   第09版:广告
   第10版:前沿
   第11版:天下
   第12版:朋友圈
这个“家”大家来管
浦东时报新闻纵深06这个“家”大家来管 2016-08-30 2 2016年08月30日 星期二